猝死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2024年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答记者问中提到了关于心脏猝死的相关疑问。
猝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在人类所有的疾病当中,没有哪一种能够超越,猝死具备突发性、严重性、紧急性,恶性程度及后果始料未及。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这类患者主要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
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以冠心病为主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猝死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90%以上,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猝死,其主要的目标是预防冠心病猝死,如果能做好冠心病猝死的预防,就能大大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各种心肌性损伤;过度紧张、激动、劳累;以及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都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非心源性猝死: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
预防早知道
猝死80%以上是心脏出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对心脏的保护工作是格外需要关注的。
对于年龄较小的目标人群:可采用心电图、心脏彩超、核磁共振进行筛查。其中,心电图检查是最为基础的检查方式。心电图可以用于初步评判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可作为基础检查进行预防。
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可采用无创的医学检查手段,如冠脉CTA进行筛查。
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猝死已向青年人伸出魔抓,年轻人的猝死并非罕见,而是有迹可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地危险因素管控可以降低心脏病猝死的风险,规律的健康体检可以早期筛查心脏病风险,建议大家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过充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