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关注 |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已发布
2024-03-05

2024年1月,由国家心血管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编写,国内多位教授所编写的《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

——医学界

|企宣中心

来源|引用或转发的文章出处

封面来源|企宣中心/视觉中国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医疗就医条件的空前改善,疾病的诊疗有了显著发展。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绝大多数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指南》指出,中国的心衰诊疗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治疗不当的情况,且各医院间、不同级别医院间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地区与医院间的救治方案更显参差。

《指南》中强调,今后将建立健全国心衰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体系,促进心衰诊疗过程规范化,提高心衰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区域间心衰诊疗同质化水平。

 

心力衰竭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指急性发作或持续加重的心脏功能异常,导致患者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增加,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引起肺循环充血、出现急性肺淤血等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慢性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

 

患者在什么情况下诱发心衰

1、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重要原因,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包括感冒、肺炎等

2、劳累: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

3、心律失常:心跳过快

4、药物不当:过量应用抑制心脏收缩的药物

5、原心脏病病变加重:如冠心病患者突发心肌梗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患者约1300万,有调查显示,心力衰竭病人多为35-75岁的年龄阶段,多发于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此病逐渐出现于青年群体中,而这一群体也被列为“高危群体”。

 

健康预防

无创性心脏影像学检查是关键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外,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每年应进行相关的医学影像检查来排除隐患,做好相关预防。

1、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用于心衰的诊断和鉴别

3、X线胸片检查:可提供关于肺淤血/肺水肿、心脏扩大、胸腔积液等信息,有助于心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4、心脏磁共振检查:

5、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或造影检查:

6、心脏磁共振检查:

7、核医学检查:

 

目前,通过一系列医学影像检查方式,可以按照不同情况、身体状况进行检查,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定时、定期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预防的方式,降低突发性心力衰竭的情况,为生命做到保驾护航,对于日常出现的各种心脏不舒服的情况,也要格外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