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小张在一年前,洗澡时无意中摸到自己脖子右边有个小鼓包,不痛不痒,他也没太在意。但最近几个月,他发现这个包块似乎“长大”了,虽然还是没什么感觉,但心里总有点嘀咕。为了安心,他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辽宁影像中心,决定做个详细的检查。
中心影像医生建议小张进行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这是一种利用强大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绘制”身体内部详细图像的技术,特别适合观察软组织,比如肌肉、神经和血管。
检查结果揭示:
MRI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小张的右侧颈部,一直延伸到胸部的入口区域(上纵隔),沿着颈部大血管(颈动脉和静脉)的路径,散落着多个圆溜溜的“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在MRI的不同扫描模式下信号很“杂”,在一种叫T1的扫描图里,它们看起来和周围肌肉差不多(等信号)或者稍暗一点(略低信号)。
在另一种专门抑制脂肪信号的T2扫描图里,它们大部分区域亮亮的(高信号),但里面夹杂着一些暗斑(片状低信号)。
最大的一个“小东西”就在颈部,尺寸大约有2.7厘米宽、3.0厘米长。这些“小东西”看起来主要是由许多“小水囊”(囊性)构成的。
当医生给小张注射了一种特殊的对比剂(造影剂)再进行扫描时,颈部那个最大的“小东西”像海绵吸水一样,呈现中等程度的强化(变得更亮了一些)。
影像中心的专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些图像。这些多发、囊性为主、信号混杂且在特定位置(沿神经血管走行)生长的病灶,加上注射造影剂后的强化模式,都非常符合一种叫做神经纤维瘤的良性肿瘤的典型表现。
神经纤维瘤—基因的小意外
它是什么?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通常生长在神经外围保护层(神经鞘)上的良性肿瘤。就像树干上长了个不规则的树瘤,但它包裹着神经。
为什么会发生?
核心原因在于身体里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员”——神经纤维蛋白基因发生了点小意外(突变)。这个基因本来的工作是生产一种蛋白质(神经纤维蛋白),它的职责是像“刹车”一样,防止细胞生长失控(抑制肿瘤)。当这个基因“失灵”(突变),在某些部位的神经结缔组织细胞就可能失去控制,慢慢长成神经纤维瘤。
有什么特点?
就像小张的情况,神经纤维瘤常常:
不疼不痒:早期或生长缓慢时可能完全没有症状。
多发常见: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像小张这样发现好几个)。
位置特殊:喜欢沿着神经走,所以常见于颈部、躯干、四肢。
影像特征:MRI上常表现为信号混杂(T1等/低,抑脂T2高信号)、囊性成分多、中等强化,这些都是医生识别它的重要线索。
怎么办?
发现神经纤维瘤,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有无症状(比如压迫神经引起疼痛麻木,或者像小张这样只是觉得有包块)以及是否影响美观等因素,来决定是定期观察(因为它们生长通常很慢),还是需要手术切除。小张的情况,医生会结合临床检查和其他因素,给出最适合他的建议。
小张通过辽宁影像中心精准的MRI检查,终于弄明白了脖子上的“无声访客”是什么。虽然听起来是“瘤”,但知道了它是良性的神经纤维瘤,了解了它的来源和特点,心里的石头反而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