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经典案例 | AβPET(18F-AV45)脑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
2025-05-13

脉讯速览

2023年刊发了《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推荐并规范了PET(18F-AV45)成像技术作为AD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对AD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是较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我国是痴呆人数较多的国家,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发生率>5%,其中AD>50%,超过700万。

AD根据临床进程,分为临床前阶段(SCD)、轻度认知障碍阶段(MCI)和痴呆阶段。前两个阶段临床症状不典型且进展隐袭,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从而造成了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诊断率及治疗率却很低的结果。

目前AD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综合评估,神经心理学量表是筛查和量化评定认知功能的常用工具,但准确性和客观性不足。

基于ATN生物学标志物体系:大脑皮层出现Aβ(一种淀粉样前体蛋白)沉积可早于AD临床症状15~20年。对AD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一位74岁老人的记忆迷途

74岁的张爷爷在近两年,家人发现他越来越“健忘”——常常忘记关煤气灶,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甚至认不出常来串门的老邻居。起初家人以为这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直到一次他独自外出迷路,被民警送回后,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女儿的坚持下,张爷爷来到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医生通过认知量表测试发现,他的记忆力、定向力显著下降,初步怀疑阿尔茨海默病(AD)。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建议进行AβPET(18F-AV45)脑成像检查。检查前,张爷爷用了抗淀粉样蛋白药物12小时,随后注射了10 mCi的18F-AV45显像剂。60分钟后,机器开始扫描他的脑部,20分钟的成像过程中,他安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一场关于记忆的【审判】。

检查结果显示:张爷爷的额叶、顶叶、颞叶等脑区弥漫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灰白质分界模糊,SUVmean值显著高于小脑参考值(如额叶达2.0)。影像中,“夏树征”“平原征”等典型AD征象清晰可见。医生指着屏幕上的图像解释道:“这些亮斑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它们像‘记忆的锈斑’一样侵蚀着大脑,早于症状出现十几年。现在确诊为AD病理状态,虽然无法逆转,但早期干预能延缓病情。”

这个结果让家人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终于找到病因的释然。张爷爷的女儿红着眼眶说:“如果早几年能常规筛查,或许我们不会拖到现在……”

 

Rimag

PET图像判读方法

临床工作中AβPET图像判读以视觉优先,半定量分析作为参考。半定量法:在7个脑区(分别为额叶、顶叶、颞叶、楔前叶、后扣带回、枕叶、小脑)测量SUVmax,以小脑为参考,计算出SUVr值。)

阳性定义为大脑灰质Aβ示踪剂摄取增高,大脑灰白质对比度下降;阴性定义为大脑灰质无或很少Aβ示踪剂摄取,仅有非特异性摄取。

 

Rimag

18F-AV45PET图像

▲冠状位可见“夏树征”

▲横断位颞枕叶可见“平原征”

▲矢状位可见“亲吻征”

▲矢位图

▲冠位图

▲轴位图

 

Rimag

AβPET(18F-AV45)图像判读结果

大脑皮质内弥漫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灰白质分界不清,以双侧额叶、顶叶、颞叶、后扣带回等脑区为明显。额叶皮质SUVmean:2.0,顶叶皮质SUVmean:1.54,颞叶皮质SUVmean:1.78,后扣带回SUVmean:1.78,枕叶皮质SUVmean:2.28,小脑皮层SUVmean:0.88。大脑皮质 Aβ(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考虑Aβ PET显像阳性。

2023年刊发了《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推荐并规范了PET成像技术作为AD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对AD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但Aβ阳性是诊断AD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阳性即定义为AD病理状态。淀粉样蛋白PET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AD。

核医学成像技术已成为描述AD特征的新方法。在鉴别AD病理变化方面具有诊断特异性更强的优势,可在临床前期鉴别出这些特征。由于与其他病理实体重叠,无法根据临床表现对痴呆患者进行高度准确的分类,因此有必要及早识别AD病理变化并对痴呆患者进行正确分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AβPET的常规应用,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老龄化社会的人文体现。让技术之光照耀在需要的地方,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就医福利